2021年3月29日
從新疆棉花風波想到ESG投資
3月28日,周日。中國與歐盟、美加就涉疆議題拳來腳往相互制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瑞典服裝公司H&M及美國運動品牌Nike等外資因拒用新疆棉花,遭內地消費者群起杯葛,繼而觸發兩岸三地藝人割席潮,受影響的外資品牌愈來愈多。
事件連日來不斷發酵,有專家估計,「疆棉」掀起的外交爭議若進一步升級,不排除北京抽出「元兇」,針對被內地網民翻舊賬的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出手。
此事之所以一石激起千重浪,全因牽扯到中國跟西方角力極度敏感的新疆問題,當中既涉及持續升溫的外交對抗,中港台藝能界又極速被捲進其中,可供炒作的話題多不勝數。然而,不妨暫且從這齣「連續劇」中抽身,嘗試以另一角度探討新疆棉花風波帶出的投資相關問題。
跨國巨企近年日益重視企業社會責任,與此相輔相成,號稱「環境、社會與企業管治」(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ESG)的體制應運而生,逐漸發展成一套根據上述三大元素替企業及投資產品釐定評分的制度。今時今日,許多大企業都有由專業數據服務商提供的ESG評分,而互惠基金、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等投資產品,大都在銷售章程及網站簡介中清楚列明ESG評分,讓客戶對基金所投資的企業多一個客觀參考。
疆棉事件跟ESG投資雖無直接關係,但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去年10月認定新疆持續遭受「強迫勞動」及「侵犯人權」,因此禁止其成員使用新疆生產的棉花;差不多同一時間,H&M發表聲明,指關注民間組織對強迫勞動、歧視少數民族及宗教的指控,決定停止採購新疆棉花。
高評分不代表行為良好
從時序上看,事件鬧大源於中國與西方圍繞涉疆議題角力升級,內地網民隨即起哄「翻炒」H&M和BCI聲明,這些都是近日才發生的事。換句話說,假如沒有不斷升溫的外交爭議,疆棉風波便欠缺鬧得沸沸揚揚的條件。可是,ESG合規性既已成為大企業決策的重要一環,而H&M及BCI都在聲明中用上「強迫勞動」、「侵犯人權」等字眼,從這個角度觀之,新疆棉花風波不見得純屬獨立事件,即使中國與西方外交爭議並未升級,聲明本身也可能引起企業中負責ESG的部門關注。老畢好奇心起,登上Infinitiv網站了解數據服務商根據哪些準則得出ESG評分。
一看之下,發現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三大元素底下各有具體項目,以社會(Social)為例,涉及的環節包括人權(Human Rights)、產品責任(Product Responsibility)、勞工(Workforce),以至社區(Community)。
避重就輕名不副實
然而,令老畢大感意外的是,美國兩大煙草公司Altria及Philip Morris,在標普500指數成份股ESG綜合評分榜上都能躋身十大,當中Altria以88.62分(100分為滿分)位居第九;Philip Morris排名更高,以89.43分位列第五!此外,直接或間接與化石燃料相關的巨企,如石油服務商Halliburton、汽車製造商通用(GM)及福特等,全皆打入標普500 ESG評分榜前列,排名18至31不等。在大多數人心目中,煙草公司及能源巨企俱站在負責任一詞的對立面,惟單看它們的ESG評分,豈非都成了良心企業模範生?
企業講金兼講心,賺錢之餘保護環境、造福社會、善待員工,無人能對這個良好理念提出異議。問題是,當理想變得標準化、系統化,從而成為一種遊戲規則,難保企業和投資機構不會為了求取高分而鑽制度空子,從事所謂的「漂綠」(Greenwashing)活動,投入可觀資源大搞形象工程,對ESG無實質建樹之餘,且有誤導公眾之嫌。
數據供應商只負責制定原則及框架,顧不了環境、社會與企業管治三大元素之間拉上補下可供「走棧」的空隙甚多,企業若懂得避重就輕,拿到一個高的綜合評分並非難事。這跟考試成績標青的學生不一定是如假包換的學霸,巧妙掌握應付試題竅門才是關鍵,道理無甚不同。
證監出手介入調查
營商和投資最重要的當然是爭取利潤及回報,但不是所有人皆萬事以金錢掛帥,要求企業操守或投資產品與普世價值看齊,無疑是一個值得高度尊重的目標。然而,標準化、制度化的結果若跟目標背道而馳,好事便大有可能變成壞事了。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本月初成立了一個氣候及ESG行動組(Climate and ESG Task Force),專責主動排查與ESG相關的不良行為,也會分析投資顧問和基金的ESG策略是否跟公開披露資料相符。監管機構出手介入調查,足證掛羊頭賣狗肉、講一套做一套之輩不少,紙終究包不住火。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