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係剪報, 值得keep底再睇, 不過我會偏重嘅點唔係大貓HSBC Payme Red Master Card
而係: #大數據 #用戶慣性 #護城河 #生態圈 #顧客轉換成本
再諗深一層, 依家嘅科持股, 平台股
(讀後感在尾段)
https://wealth.hket.com/article/2546599/%E6%BB%99%E8%B1%90%E9%9D%A0PayMe-%E4%BF%A1%E7%94%A8%E5%8D%A1%E3%80%80%E5%AE%8C%E5%8B%9D%E5%85%B6%E4%BB%96%E9%8A%80%E8%A1%8C%E6%89%80%E8%AC%82%E7%9A%84FinTech%EF%BC%9F
滙豐靠PayMe+信用卡 完勝其他銀行所謂的FinTech?
博客
19:22
2020/01/21
近年不少銀行都致力發展FinTech,不過華田就認為,FinTech的發展最成功可說是PayMe,滙豐旗下PayMe一員已勝過其他現時對手擁有的一切所謂FinTech,若PayMe外加滙豐信用卡,就真的完勝所有現有競爭對手的所謂FinTech了。
【延伸閱讀】恒生「無卡提款」美中不足 問題出在……?
Tech不Tech不要緊,護城河才是重點
甚麼是厲害的FinTech呢?方便快捷、功能強勁?核彈也很厲害,可惜銀行不賣核彈。只此一家?早前已說過有銀行在5年前已搞了P2P+無卡提款,到目前為止都仍然是只此一家,不是有專利所以學不到,而是因為根本沒人用,沒市場的產品不是一件也太多嗎?
厲害的FinTech不單能直接解決客戶的痛點(再說一次,是不是很「科技」不是重點,FB又有多「科技」?),還要就算打開秘方讓你依樣畫葫蘆你也畫不了,因為厲害的產品會讓顧客產生依賴性,並且組成一個生態圈(Ecosystem)。所以說再做一個WhatsApp很容易,但要打敗WhatsApp很難;起個Blockchain很容易,再做一隻BitCoin就很難,這是個用信心來支撐的生態圈喇。
這便是護城河,老實說天底下沒甚麼「金融科技」真的能專利起來,我看不到有甚麼原因對手不能抄下來。在FinTech的世界,生態圈才是最可靠的護城河,而PayMe這個跟現時華田眼下所有銀行界的FinTech最不同之處,在於PayMe護城河穩健非常的同時,還是隻天殺的Super Cash Cow呢。
PayMe已成為香港P2P市場的唯一
當同事吃飯分單,先付錢的同事說「PayMe吖唔該」,然後身邊一個出名奇怪的同事問「FPS或者Cash得唔得呀?」,再然後一眾同事向她射出一個嚴厲的眼神,這個時候,你便知道PayMe已在香港人中建立了一個成熟的生態圈。
PayMe很「Tech」嗎?怎麼算FPS也應該更加Tech,也要來得複雜,但「愛」這回事,並不是說你更有錢有型就贏㗎嘛。生態圈其實是一種「我經已習慣了如非必要也不太想轉變」的產品霸權,功能不一定是最好,夠用就是。
作為一個Android用家,很想說其實AirDrop也是一種產品霸權,AirDrop不過就是一個用Bluetooth建立的P2P Wi-Fi網絡嘛……又有幾技術?不過身邊又有幾多人為咗可以同人AirDrop,而去做果粉呢?生態圈咯。
不過如上一段所說,核彈也很厲害,不過要幫銀行賺到錢才有用。PayMe如何賺錢呢?其實PayMe的最大價值,不在於仍然未成氣候的P2M商戶付費功能,而在於能掘取大家的人際關係網絡,這個可真是價值連城了。
數據-21世紀的石油
近年銀行界積極探索如何從數據之中掘取更多的客戶資訊,已經有一定的成果。老實說連圍棋這一塊也已被機器攻破,猜猜大家是不是最近生了小朋友、搬了家、畢了業、退了休、欠了賭債又有何難?加上用的又不是甚麼有版權的Machine learning model。所以用回「石油」的比喻,現在是「發動機」已在,問題是大家沒有「石油」去推動這台「發動機」。
為甚麼說銀行會沒有「石油」呢?現在是電子消費的年代,我有多少錢、出多少工資、買了甚麼、坐車去了哪裏不都是一目了然的嗎?
零碎的數據、錯誤的結論
這樣想對了一半,一切的行為經已「數據化」,只是沒有集中於同一個人的手上。大家代入銀行的角度,當你拿着零碎的客戶足跡,又如何砌出一個完整的圖畫呢?
假設現在有2個客戶A和B,同樣是在先在2月到了荷花買BB衣服,5月在聖保祿醫院生了小孩,8月再買了一份教育基金,但A卻用X銀行的信用卡買BB衣服和醫院簽賬,再到Y銀行買教育基金;而B卻完全倒過來,用Y銀行的信用卡買BB衣服和醫院簽賬,再到X銀行買教育基金,兩家銀行都會從一堆正確的數據,得出一堆錯誤的結論。
在數據不完整的情況下,你能夠預期Machine learning能幫到多少呢?
【延伸閱讀】大數據時代!網上Click幾下比入息證明更能左右貸款申請?
打贏數據戰的關鍵-「完整性」和「質量」
要從數據裏掘取價值,大家應該明白「完整性」有多重要。那甚麼是質量呢?就是數據在完美的狀態下,能給大家多少啟示。
其實銀行一直都掌握大家很多數據,例如收入、住址、年齡等等,但這些大多是「靜態」的數據,單獨使用的時候其實質量很低,必須要同步配合「動態」的數據使用才有意思。
當大家讀到這裏,或者會開始明白為甚麼滙豐近年積極拓展PayMe的同時,也不計成本地在信用卡市場大灑金錢,當華田2年前說某銀行信用卡1.5%回贈已是割喉的時候,滙豐會搞吃飯3.6%回贈、網購4%回贈,就是為了要獲得大家「完整」的「動態」消費數據。
你說這是不是很爽。
那PayMe又處於一個甚麼戰略地位呢?
PayMe有兩大神勇之處:
1. PayMe補充了所有並非以你信用卡消費的資料,同事一起吃飯、買禮物、網購等等都無所偱形,配合自家的信用卡,資料就真的很「完整」了。大家會問PayMe怎麼知道?傻瓜,你在備註打了「Lunch」難道是買淘寶嗎?
2. 這個才是最厲害之處,PayMe有效地織出你「完整」的人際關係網,有甚麼朋友、爸爸媽媽有可能是誰、最近是不是換了工作其實都會一清二楚。知道了就很好辦,最基本我知道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父母有沒有錢,身邊的朋友又是不是瀕臨破產邊緣,那我便知道該不該借錢給你了。
這些數據不是我單看你姓別、收入、年齡、消費記錄可以獲得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認識你的朋友便是認識你的最好方法吧。
【文章來源:華田銀行;已獲授權轉載。原題:銀行閑談 (72) — 為什麼 PayMe + 匯豐信用卡已完勝一切所謂 Fin Tech】
【關於作者】
兒時夢想做i-banker,結果做了bank worker,還要是retail那種。過去在各大小銀行不同部門流徙,叫人借錢、催人還錢、審批貸款、出股票app、出借錢app、出信用卡、廣告策劃、銷售管理、分行佈點、生物認證、電子排隊、機器學習、敏捷開發,到現在還未安定下來。不懂財經、不懂經濟,只想談一下「銀行」這回事。
【延伸閱讀】恒生「無卡提款」美中不足 問題出在……?
Tech不Tech不要緊,護城河才是重點
甚麼是厲害的FinTech呢?方便快捷、功能強勁?核彈也很厲害,可惜銀行不賣核彈。只此一家?早前已說過有銀行在5年前已搞了P2P+無卡提款,到目前為止都仍然是只此一家,不是有專利所以學不到,而是因為根本沒人用,沒市場的產品不是一件也太多嗎?
厲害的FinTech不單能直接解決客戶的痛點(再說一次,是不是很「科技」不是重點,FB又有多「科技」?),還要就算打開秘方讓你依樣畫葫蘆你也畫不了,因為厲害的產品會讓顧客產生依賴性,並且組成一個生態圈(Ecosystem)。所以說再做一個WhatsApp很容易,但要打敗WhatsApp很難;起個Blockchain很容易,再做一隻BitCoin就很難,這是個用信心來支撐的生態圈喇。
這便是護城河,老實說天底下沒甚麼「金融科技」真的能專利起來,我看不到有甚麼原因對手不能抄下來。在FinTech的世界,生態圈才是最可靠的護城河,而PayMe這個跟現時華田眼下所有銀行界的FinTech最不同之處,在於PayMe護城河穩健非常的同時,還是隻天殺的Super Cash Cow呢。
PayMe已成為香港P2P市場的唯一
當同事吃飯分單,先付錢的同事說「PayMe吖唔該」,然後身邊一個出名奇怪的同事問「FPS或者Cash得唔得呀?」,再然後一眾同事向她射出一個嚴厲的眼神,這個時候,你便知道PayMe已在香港人中建立了一個成熟的生態圈。
PayMe很「Tech」嗎?怎麼算FPS也應該更加Tech,也要來得複雜,但「愛」這回事,並不是說你更有錢有型就贏㗎嘛。生態圈其實是一種「我經已習慣了如非必要也不太想轉變」的產品霸權,功能不一定是最好,夠用就是。
作為一個Android用家,很想說其實AirDrop也是一種產品霸權,AirDrop不過就是一個用Bluetooth建立的P2P Wi-Fi網絡嘛……又有幾技術?不過身邊又有幾多人為咗可以同人AirDrop,而去做果粉呢?生態圈咯。
不過如上一段所說,核彈也很厲害,不過要幫銀行賺到錢才有用。PayMe如何賺錢呢?其實PayMe的最大價值,不在於仍然未成氣候的P2M商戶付費功能,而在於能掘取大家的人際關係網絡,這個可真是價值連城了。
數據-21世紀的石油
近年銀行界積極探索如何從數據之中掘取更多的客戶資訊,已經有一定的成果。老實說連圍棋這一塊也已被機器攻破,猜猜大家是不是最近生了小朋友、搬了家、畢了業、退了休、欠了賭債又有何難?加上用的又不是甚麼有版權的Machine learning model。所以用回「石油」的比喻,現在是「發動機」已在,問題是大家沒有「石油」去推動這台「發動機」。
為甚麼說銀行會沒有「石油」呢?現在是電子消費的年代,我有多少錢、出多少工資、買了甚麼、坐車去了哪裏不都是一目了然的嗎?
零碎的數據、錯誤的結論
這樣想對了一半,一切的行為經已「數據化」,只是沒有集中於同一個人的手上。大家代入銀行的角度,當你拿着零碎的客戶足跡,又如何砌出一個完整的圖畫呢?
假設現在有2個客戶A和B,同樣是在先在2月到了荷花買BB衣服,5月在聖保祿醫院生了小孩,8月再買了一份教育基金,但A卻用X銀行的信用卡買BB衣服和醫院簽賬,再到Y銀行買教育基金;而B卻完全倒過來,用Y銀行的信用卡買BB衣服和醫院簽賬,再到X銀行買教育基金,兩家銀行都會從一堆正確的數據,得出一堆錯誤的結論。
在數據不完整的情況下,你能夠預期Machine learning能幫到多少呢?
【延伸閱讀】大數據時代!網上Click幾下比入息證明更能左右貸款申請?
打贏數據戰的關鍵-「完整性」和「質量」
要從數據裏掘取價值,大家應該明白「完整性」有多重要。那甚麼是質量呢?就是數據在完美的狀態下,能給大家多少啟示。
其實銀行一直都掌握大家很多數據,例如收入、住址、年齡等等,但這些大多是「靜態」的數據,單獨使用的時候其實質量很低,必須要同步配合「動態」的數據使用才有意思。
當大家讀到這裏,或者會開始明白為甚麼滙豐近年積極拓展PayMe的同時,也不計成本地在信用卡市場大灑金錢,當華田2年前說某銀行信用卡1.5%回贈已是割喉的時候,滙豐會搞吃飯3.6%回贈、網購4%回贈,就是為了要獲得大家「完整」的「動態」消費數據。
你說這是不是很爽。
那PayMe又處於一個甚麼戰略地位呢?
PayMe有兩大神勇之處:
1. PayMe補充了所有並非以你信用卡消費的資料,同事一起吃飯、買禮物、網購等等都無所偱形,配合自家的信用卡,資料就真的很「完整」了。大家會問PayMe怎麼知道?傻瓜,你在備註打了「Lunch」難道是買淘寶嗎?
2. 這個才是最厲害之處,PayMe有效地織出你「完整」的人際關係網,有甚麼朋友、爸爸媽媽有可能是誰、最近是不是換了工作其實都會一清二楚。知道了就很好辦,最基本我知道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父母有沒有錢,身邊的朋友又是不是瀕臨破產邊緣,那我便知道該不該借錢給你了。
這些數據不是我單看你姓別、收入、年齡、消費記錄可以獲得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認識你的朋友便是認識你的最好方法吧。
【文章來源:華田銀行;已獲授權轉載。原題:銀行閑談 (72) — 為什麼 PayMe + 匯豐信用卡已完勝一切所謂 Fin Tech】
【關於作者】
兒時夢想做i-banker,結果做了bank worker,還要是retail那種。過去在各大小銀行不同部門流徙,叫人借錢、催人還錢、審批貸款、出股票app、出借錢app、出信用卡、廣告策劃、銷售管理、分行佈點、生物認證、電子排隊、機器學習、敏捷開發,到現在還未安定下來。不懂財經、不懂經濟,只想談一下「銀行」這回事。
撰文 : Wallace Tin
欄名 : 華田銀行
欄名 : 華田銀行
==================================================================
而係: #大數據 #用戶慣性 #護城河 #生態圈 #顧客轉換成本
再諗深一層, 依家嘅科持股, 平台股
MSCI : 基金公司(MSCI嘅顧客) 易唔易轉其他股務提供公司?
AAPL
GOOG
AMZN
MSFT
DIS
9988BABA
美團
0700騰訊
Uber
HKTV Mall
再引申到其他行業
銀行顧客生態圈/ 客戶轉換成本? HSBC? BOC? SCB?
再諗多個行業
REIT? 收租股?
佢地嘅客戶係商戶? 定係消費者?
再link up下頭先嘅keyword #大數據 #用戶慣性 #護城河 #生態圈 #顧客轉換成本
仲記唔記得琴日王國龍嘅訪問?
1997九倉置業嘅海港城?
2778嘅朗豪坊
係我眼中, 所有行業 所有公司都可以諗下
做老闆投資公司唔係淨係睇數簿, 而都要諗多步
#Marketing #市場定位 #價格競爭 ? #差異化競爭 ?
個差異化點嚟? 會唔會係#用戶慣性 #生態圈 #顧客轉換成本 ???
好似講到好遠
但, 值得諗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